Skull and Bones: The Journey of an Ambitious Pirate Game

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人们认为《骷髅与骨头》是一艘幽灵船——一款来自育碧的海盗游戏,永远不会登陆。经历了六次公开推迟,它成为有史以来最多次延期的游戏之一。多年来的沉默使人们认为它要么永远停泊在开发港口,要么已经沉没在海底。但是在育碧新加坡的大厅里,数百名开发人员一直在应对设计问题的风暴,追求他们的白鲸。现在,距离它首次亮相已经将近七年了,《骷髅与骨头》终于要起航了。然而,最终版本与我们在2017年首次见到的游戏有很大不同。在开发旅程中,游戏经历了几种不同的形式,而最终的项目则是在重启之后出现的,在延长了游戏创作过程的同时,让一些原型沉入了海底。下面是《骷髅与骨头》的延迟和挑战背后的故事。

在《骷髅与骨头》中,印度洋成为你的游乐场。你可以自由探索开放世界,在海盗黄金时代寻找食物和生存所需的材料。你可以接受任务来建立声誉,将你带到最终成为狡猾的海盗头目的目标。游戏的故事很简洁,鼓励你自己的冒险以及其他玩家在同样的在线海域中的故事。但是《骷髅与骨头》并不总是这样一个具有开放世界和生存要素的游戏。实际上,《骷髅与骨头》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项目,或者至少是游戏理念,在转变为今天的样子之前。

我们的故事始于2017年,当时育碧在年度E3展示上推出了一款崭新的海盗游戏。这个展示由创意总监贾斯汀·法伦领导,他是育碧新加坡的成员,也是经验丰富的《刺客信条》制作人,在《黑旗》上有着丰富的经验。在舞台上,法伦解释说《骷髅与骨头》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化世界,你可以独自航行,也可以与朋友组成海盗团队,恐吓印度洋上的贸易路线。但是这个共享世界并不是育碧在游戏展示中展示的内容。舞台上的展示展示了一个5v5的多人模式,名为“战利品狩猎”,看起来更像是彩虹六号围攻和守望先锋等射击竞赛的海上版本,而不是法伦描述的海事MMO。但是育碧保证,《骷髅与骨头》将比我们看到的更大,它将拥有一个共享世界、季节性内容和一个影响多人体验的故事模式。所有这些都应该在2018年秋季发布。

一年后,在2018年的E3展会前几周,推出《骷髅与骨头》的发布日期被推迟至“至少2019年”。尽管推迟了,它仍然是育碧的E3展会的一部分,而且看起来与2017年完全不同。新的展示不再是5v5的多人模式,而是展示了一个合作游戏,在其中玩家们联合起来击败一艘强大的敌方战舰。这就是之前承诺的共享世界吗?《骷髅与骨头》是否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游戏?

“我们想要创造一个开放世界中最大的海盗和海战游戏,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,”育碧新加坡的首席美术总监、《骷髅与骨头》的老将克里斯·柯克帕特里克说道。“我们认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东西。它感觉很棒。它看起来很棒。但为什么不提供更多呢?”随着2018年的E3展会接近尾声,很少有人预料到他们将不得不等待另外四年才能获得更多关于《骷髅与骨头》的信息。接下来的一年,《骷髅与骨头》再次推迟至“2020年3月之后”,而育碧在2019年的E3展会上并没有展示一张截图。几个月后,又宣布了另一次延期。2020年,育碧透露该工作室找到了一个“新的愿景”,导致又一次延期。随着每年和每次延期的流逝,关于《骷髅与骨头》的任何新信息都没有被看到。

2021年7月,漫长的沉默被打破,但不是由育碧。《Kotaku》发表的一篇破坏性报道描绘了一个混乱的工作室。报道称,《骷髅与骨头》有三位不同的创意总监,历时八年,每位创意总监都在不同的文档上工作,这意味着许多概念——包括《刺客信条》的衍生游戏和在E3展会上展示的模式——都被放弃,采取了建立不同项目的方式。目前和前任程序员的匿名采访表明,项目管理不善,缺乏方向。这是一份引发了许多问题的报道,但最简单的一个问题是:育碧新加坡内到底发生了什么?

在游戏行业中,没有比打造新品牌更具挑战性的事情了。育碧新加坡成立于2008年,最初是一个小型支持工作室。多年来,它从几个人发展成了几百名员工,致力于《波斯王子》和《幽灵行动》等系列。然而,他们最著名的创作是《刺客信条3》中的海战,它为《刺客信条4:黑旗》奠定了基础。凭借这一成功,新加坡团队看到了一个崭新而令人兴奋的未来。他们想要做得更多,而不仅仅是一个支持工作室。他们想要将海战推向一个新的高度,创造自己的游戏。但是在游戏行业打造一个完美的游戏并不容易,尤其是当你是第一次担任主导开发者的时候。“在游戏行业中,没有比打造一个新品牌更具挑战性的事情了。”育碧新加坡的总经理达里尔·朗说道。

常见问题解答:

问题1:《骷髅与骨头》的制作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?
答:《骷髅与骨头》的制作是在2017年开始的。

问题2:哪些延迟影响了游戏的发布日期?
答:游戏多次推迟,多年来保持沉默。这些延迟导致游戏的制作时间延长,关于《骷髅与骨头》的任何新消息都没有出现。

The source of the article is from the blog foodnext.nl